科技发展日新月异,网络信息波涛汹涌。互联网尤其是移动端技术迅猛发展,史无前例地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、交往方式乃至思维方式,没有人能够置身“网”外。与此同时,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考验。中小学生沉迷网络、沉迷电子游戏、深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,是对家庭和学校的重大挑战。
在还处在PC端网络年代的2003年前后,我校已开通了校园网络平台,每个班拥有网络空间。针对当时出现的学生不文明发帖、价值观混乱等情况,教师们集中研讨,组织开展“网络德育”,引导学生遵守网络道德、文明上网,实施效果显著。我们还通过网上主题班会、网上讲评和网上家长会等多种教育方式,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身边人和事、正确评价社会热点事件,积累了一些经验。
近年来,网络通信技术迅速迭代,创新技术启动的应用场景层出不穷,移动互联网深度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。青少年学生甚至从学龄前就和智能手机“共生”,他们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往往超出父母和教师。新形势下,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引导中小学生科学、合理地使用移动互联网,如何在移动互联时代健康成长。教育部新近印发的《关于做好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》提示我们,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问题,学校必须整体谋划、系统构建、精准施策。
心有方向 学有所长:打赢注意力争夺战,为学生成长导航
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,治本之策是引领学生在他们学习成长的关键时期,把宝贵时间和主要精力投入到有价值的学习和实践中。近年来,我校开展了“心有方向,学有所长”系列主题教育活动,引导学生“看见未来”,提前思考自己将来需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。
“心有方向”就是有理想、有目标,有对自己未来的定位;“学有所长”就是有选择、有优长,有对自己发展的规划。例如,在2017年9月1日的开学典礼上,“勋章行动颁奖”及升国旗仪式之后,2000多名师生根据自己的选择,分别参加99个学生成长论坛,220名学生分享了他们读书、旅行、科学探究、社会调查、创意设计、举办社团和戏剧表演等生动丰富的成长故事,展示他们在实践中创造性学习的成果。而学生在暑假期间,就开始自主申报论坛主讲任务,并和教师一起交流探讨,精心准备主题演讲,以此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。
我们认为,从某种意义上看,学校教育正在打一场“注意力争夺战”,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,要坚持不断创新,要深入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价值,让教育持续展现出自身特有的魅力,把中小学生引导到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轨道上。
与此同时,我校各年级开展以“观天下,见未来”为主题的丰富多样的阅读活动,让学生走进图书馆,捧起纸质书;开办读书讲坛,分享读书心得。各年级组织学生赴全国各地开展研学旅行,学生经小组研讨制订公约,除了每天给父母报平安外,还放下手机、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,在候车室、在高铁车厢、在休息间隙,学生们时时处处捧读好书,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。
精准培育 实践育人:创建丰富成长平台,让学生各有所成
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、明确发展目标之后,教师们着手帮助学生设计自己的“成长配方”,规划中学阶段通过做哪些事、如何做事来锻炼能力和积淀素养。在课程化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,学校带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,提升育人能力。
我们认为,学校教育要从过去的“批量加工”模式转变为以个性化指导为特征的“精准培育”模式。所谓“精准培育”,就是创造各种可能,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需求,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,从而赢得未来。
我校规划确立“学生学习行为研究”课题,并将其列为每一名教师的必选课题,要求全体教师通过研究,洞察学生学习行为,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。教师以学业指导为基石,积极提升学生发展指导能力,成为学生发展的“导师”。2018年2月26日,新学期开学第一天,全校设置94个分论坛,178名学生围绕“爱学、会学,学成、学好”的主题交流分享,同步启动了“学生学习行为研究”活动。
学校注重实践育人,为每名学生提供合适的实践平台,创造“人人出彩,各有所成”的教育场景。每学期开学第一天,学生都会领到一册校团委编印的《新学期成长导览》。内容包括:团委和学生会工作、社团展示、学生业余党校、团校、志愿服务、开放实验室、话剧节和电影节、校本选修课、“学术荣誉课程”、读书活动、“昆玉讲坛”、研学旅行、运动会、生涯规划课程、“勋章行动”等,提供多个实践项目方便学生选择,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规划。
善用网络科学理性:坚守课堂价值导向,教学生学会选择
人类发明技术是为了驾驭和利用技术,服务于人类进步,让人们享有更美好的生活。驾驭和利用技术,关键在于用正确价值观来指导人们作出正确判断和选择。学校结合《道德与法治》课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;通过举办主题班会、板报宣传和专题讲座等形式,引导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进行辨别和筛选,并且知晓在新媒体时代理性参与信息传播的方法。
信息技术课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技术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主渠道。我校每学期在各年级均专门安排了4课时用于讲授网络道德和网络安全的内容,指导学生文明上网、理性发帖,防范网络诈骗。
学校教育要关注社会发展,信息技术课也要与时俱进。目前,学校信息技术课正在由工具应用转向算法和程序设计,教授学生人工智能基础知识,注重培养学生的“计算思维”。在高中阶段,教授学生人工智能的基础语言Python语言和APP Inventor,开发基于安卓系统的手机版应用程序。在初中阶段,教授学生Scratch图形化编程,让学生尝试进行角色设定,自主开发一款小游戏。目前,根据国务院印发的《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》,学校正在整合校内外资源,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编程课程,激发学生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兴趣。
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成就,能有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网络技术。例如,结合年级、班集体活动设计实践任务,学生使用会声会影等应用软件,制作校歌MV和读书节视频等。在信息技术课上,学生学习音频技术,运用Adobe Audition等数字音乐编辑器开办“校园朗读者”电台。学生还在教师指导下开办“艾斯蒂克FM”电台,并使其成为学生分享阅读和交流学习的新平台。校园电视台的学生运用熟练的视频拍摄和后期处理技术,承担学校的开学典礼和学期结业式等的视频制作任务。他们在运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过程中,学会了如何选择素材、如何审核内容、如何确保音像内容承载和传播正确价值观。
预防学生沉迷网络形势紧迫、任重道远。学校正在修订关于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规则,同时正在研制面向家长的指导手册。学校期待和家庭一起努力,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,使学生在新形势下用好网络、健康成长。